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农业科技 >

推动绿色增长 再制造产业“出手”

时间:2021-06-20 00:28 浏览:

河北一家汽车配件再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检查产品质量 新华社发

解放军5719工厂累计再制造航空发动机叶片超过4万件,装在1000多台次发动机上安全飞行33万小时;宝山钢铁投入激光再制造费用约3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已超过10亿元。这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的缩影。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将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再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

中国再制造第一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解释说,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它针对的是损坏或将报废的产品及零部件,采用一系列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的质量和性能。

再制造可以用最低成本使蕴含于废旧资源中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的战略型新型产业。“再制造成本只有新品的50%,可节能60%、节材70%、减少80%的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的矛盾。”徐滨士说。

我国机电产品保有量巨大,再制造是报废及老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利用的最佳形式之一。不过,提出“再制造”并非“神来之笔”,而是有扎实基础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信部从2009年就组织开展了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产品认定、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工作,规范了再制造生产,引导了再制造消费等。当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化、智能化生产模式不断涌现。而激光、微束等离子熔覆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创性再制造技术群,也为再制造产业提供了支撑。

“特别是随着激光技术发展和新材料的研发,发达国家已将3D打印等新技术应用到装备维修领域。”徐滨士说,3D打印、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

国外的再制造起步较早,1996年美国再制造业产值就达到530亿美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表示,和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内需市场巨大。如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将促进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的水平提升,而这些行业均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计划》提出,要聚焦盾构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重型机床及油气田装备等关键件再制造,以及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绿色基础共性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等。

据统计,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从2011年开始,过去5年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预计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与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相比,《计划》提出了相对的“小目标”,即到2020年,突破一批制约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智能检测、成形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布50项高端智能再制造管理、技术、装备及评价等标准;初步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再制造产品应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协同创新

《计划》提出了8项任务,包括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以及完善产业协同体系、加快标准研制、探索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构建金融服务新模式等。

工信部表示,在实践中,通过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地方、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研究机构等围绕共同的目标开展攻关协作与试点示范,对于推动特定产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效果。

比如为推动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工信部发布了《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组织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及40家单位围绕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与协作,实施内燃机再制造重点工程,提升其再制造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等。

截至2016年,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已具备再制造整机35万台以上、增压器55万台,发电机、启动机350万台,水泵、燃油泵、机油泵100万台以上的年生产能力,内燃机再制造产品市场认知度得到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有关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有关方面,围绕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共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建立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等,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加快创新、联合攻关,分类指导、示范引领等。”工信部负责人说。

据悉,经过近半年遴选,我国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已基本确定,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25个省市区的97个试点项目入围。试点示范项目将向再制造的重点行业倾斜,如航天、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