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食品科技 >

“毒大米”为何屡禁不绝?专家:必须从生产端杜绝!

时间:2020-06-07 00:45 浏览: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镉大米又来了!4月24日,湖南省益阳市委宣传部表示,针对“云南昭通市镇雄县销毁一批来自湖南益阳的重金属超标大米”的报道,益阳市通过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决定对7家涉事企业予以立案调查。就在3年前,也是湖南益阳企业,将1440.25吨镉严重超标的大米,销售到多省市,其中也包括云南昭通。事实上,不仅是镉大米,还有隔小麦以及其它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产品,还有很多,监管部门、流通流域对此的处罚与问责,也一波接一波。 “但为什么还屡禁不止?”被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誉为“第一位在联合国推动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的人”的党永富说:“只有从生产领域就着手,让镉大米种不出来(无论是人食用,还是其他用途),才能根治这一顽疾!而不仅仅是在流通和销售领域把控粮食安全。” 作为“中国治土第一人”的党永富,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3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是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通讯院士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农民科学家”。早在2017年,他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上,就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拯救被化肥农药污染的耕地》。 镉大米来自被化肥、农药、除草剂污染的土壤 党永富说,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化肥、农药“双减量”技术,但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仍超过世界总量的30%,有些地方每年每亩使用的化肥甚至高达450公斤,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我国出现镉大米,有专家认为过量使用磷肥是重要原因。在 2013年湖南出现问题大米时,就有相关专家调查认为,问题大米周围并没有重金属企业,大米镉超标或由肥料带入。 我国学者目前公认矿区污染是镉大米的重要来源,也是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大米镉超标情况在我国最严重的原因。此外,如果含镉的废弃物不能很好地分离回收,不管是进行焚化还是掩埋处理,都会导致土壤镉污染,含镉的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土壤污染也是出现镉大米的原因之一。   西方国家认为肥料是镉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据西方国家的估计,在人类活动对土壤镉的含量影响中,磷肥占54%-58%,空气沉降占39%-41%,污泥占2%-5%。磷肥是土壤镉的重要来源。 党永富解释,镉容易被水稻吸收并蓄积在水稻籽粒中, 通过食物链传输,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人吃了含有镉的食物, 会蓄积在人的肾脏、肺、骨骼及肝脏等部位, 长期积累会造成中毒, 损伤肾脏, 导致骨骼病变, 引发骨痛病。 镉可以通过废水、废渣、废气进入环境,再通过水源进入土壤和农田,最终进入食物链。 从种植到产销再到食用环节,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针对接连不断出现的镉大米事件,党永富说,这不同于其他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属于人们的主观恶意作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被种植的土壤及水源被镉金属污染。 一是土壤污染防治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少地方政府对土壤污染治理,认识不够,决心不大,动力不足。虽然我国环保政策比较严厉,国家出台实施了《土壤污染防治法》,但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实行,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少有行动。尤其是地方上的一些主要领导对看得见的打井、修路等农业基础设施重视,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土壤污染防治重视不够。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地的投入多达数千元,而土壤污染防治的投入,每亩地只有几十元,远远解决不了问题。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信息不对称。土壤污染数据信息,保密不公开,仅仅掌握在一小部分检测部门的专家手中。其中一些专家,还利用手中垄断的信息,虚抬土壤污染治理价格,一亩地本来需要几千元就能治理好,却往往被抬高到2万到6万元。部门利益作祟严重,导致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使用难。一些没有治理技术却有经济实力的公司参与农田土壤污染防治,使用多是利用固体废物“废矿渣”生产的所谓“土壤调理剂”肥料,却通过设置潜规则,把一些治理有效的新技术排除在外。这样不但增加了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成本,而且阻止了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新技术的应用。 到底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根治镉大米 “要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等粮食安全问题,必需从源头土壤污染防治着手,”党永富表示,“通过构建‘过程农业’系统工程体系,形成农业全过程管理模式,解决当前碎片化农业,推动化学农业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树立耕地“质量红线”理念,以政策引领科技创新补齐土壤短板。党永富认为,耕地作为一种资源,既有数量的概念,更有质量的要求。要把耕地质量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贯穿于耕地保护的全过程,并且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杠”,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的“硬约束”,做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大要素统一,实现耕地从单纯保耕地数量向保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构建支撑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创新体系,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把土肥与栽培技术集成化融入于农机作业中,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倒茬、栽树、轮作等方式,以调结构方式来防治土壤污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实现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